發達國家互聯網使用價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我國的比例則超過10%,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收費倒是和國際接軌了,可上網速度卻被人家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發布的報告稱,“如果考慮到收入差距的話,2008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是我國的6.9倍,這意味著我國的寬帶資費水平相當于韓國的124倍!(8月10日《經濟參考報》)人們不禁會問,同樣是上網,國內的資費水平和國外的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了4.2億,其中寬帶網民規模為36381萬,使用電腦上網的群體中寬帶普及率已經達到98.1%。如此龐大的中國網民隊伍,卻無奈地被“高消費”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從上網費用占居民收入的比例來說,我們卻早已“趕英超美”了。據媒體報道,發達國家互聯網使用價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我國的比例則超過10%,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
收費倒是和國際接軌了,可上網速度卻被別國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就2008年中國寬帶上網接入速度來看,日本的速度為63Mbps,韓國為40Mbps,而中國只有可憐的1.8Mbps。同事一直苦于家里的網速太慢,看到網絡運營商貼出的2M升級4M的廣告,立刻興沖沖地去辦理了相關業務。誰知道網費倒“高”上去了,升級后的網速一點也不高,根本就看不出變化。
面對著經常掉線、無法登錄、高峰時期網速奇慢等一系列問題,中國寬帶運營商卻沒有拿出任何實質性的解決措施,有的只是他們堅持不懈地推出的各種“新套餐”“新資費”。許多運營商的互聯網接入設備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產物,根本無法應對現在發展迅速的寬帶需求。網絡供應也是一項消費服務行業,在其他消費行業不斷采用新方式提高服務質量之時,緣何寬帶業務卻仍堅持提供“質劣價高”的服務呢?
想來壟斷是病因之一。數年前,就曾有電信領域的專家指出“壟斷運營致上網費用虛高,我國互聯網資費至少有20%至30%的下降空間”。然而,一年又一年過去了,雖然也出現了諸如長城寬帶、歌華寬帶等零散的運營商,但大部分用戶還是被掌握在幾家實力雄厚的壟斷性企業手中,服務費用也仍是居高不下。
壟斷究竟存在與否,百姓心中自有一本明白賬。不能簡單地以市場中網絡服務供應商的數量來判斷這一行業是否存在有效競爭,而要看整個市場的份額被各個企業所占有的比例。如果只有幾家公司獨大占據主要市場,那么無論其余小蝦小蟹的數量有多少都不足以否定壟斷市場的存在。而缺乏充分有效競爭的市場,顯然很難將收費降到合理的程度,也很難把實惠交到咱老百姓的手上。
中國的寬帶到底“寬不寬”,得讓4億網民說了算。我國互聯網存在的這些問題,已經阻礙了信息化步伐,影響了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效果。而國家層面上,正在各地試點實施的“三網融合”項目,其目的正是在于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形成適應性廣、容易維護、費用低的高速寬帶的多媒體基礎平臺。但愿這個“融合”能真正把網費降下來,不過實現真正“融合”畢竟還要假以時日,當下更重要的是有關部門管一管,促使網絡運營商巨頭們少掙點,對技術進步多投資一點,別讓寬帶服務的路越走越窄。
(新華每日電訊 劉晶瑤)